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传媒产业形成了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和跨媒体运营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国际上的大型传媒企业如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贝塔斯曼等都经历了由小到大、从单一企业向集团化发展,从某一传媒行业向跨媒体运营发展,从区域性传媒集团向国际化跨国公司发展的过程。以大型跨国传媒集团为中心,各类中小传媒企业与之形成了专业化、国际化的配套生产和服务的分工格局。而大型跨国传媒集团又都是在登陆资本市场以后依托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通过不断的投资、收购、兼并等市场化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和国际化跨媒体运营的。
从世界传媒业发展的潮流来看,我国传媒经济要做大做强,必须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经营。随着传媒经济的发展,传媒集团的经营必然要从核心业务扩展到上下游相关产业,甚至是多层次的混业经营,产业结构多元化的直接优势是分散了单一产业的风险,开拓了赢利渠道。同时,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介与娱乐业、电信业、网络业之间具备了可供整合的技术平台,不同类型的媒介之间可以并购、联合、重组,不仅使传媒集团跨媒体产业链的形成成为可能,而且也是传媒集团实现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
尽管我国传媒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来自各方面的制约和困难,但是仍然有一些传媒集团顺应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对我国传媒产业政策的完善以及现代传媒理论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近几年来,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过程中,一些传媒集团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在创新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国传媒集团改革创新的具体途径和发展模式已初显端倪,并逐步变得清晰可见。
2003年11月11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在北京市创办了《新京报》,使南方日报的人才资源、财力资源和媒介的品牌资源得以输出并进行合理流动,发挥了传媒产业生态资源的最大价值和效用,从而优化了传媒的生态环境,使媒介生态系统内外资源和能量得到充分的循环及转换,实现了双赢。
从2004年开始。上海文广集团通过广泛联合,实施了打造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并尝试创建国际品牌。上海文广集团明确提出实现两个转变的战略方针,一是由为播出而制作转变成为市场而制作:二是从地方播出机构转变为全国乃至全球华语世界传媒信息的提供商和发行商。为此,上海文广集团在盘活内容和版权资源存量的同时,与《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强势媒体广泛联合,投资创办《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报道》和《第一财经网》,进入平面媒体和宽频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多媒体电视等新媒体领域,初步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传媒文化产业集团的雏形。
目前,第一财经跨媒体平台已经囊括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传统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出版、财经通讯社,数字媒体包括网站、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短信增值服务等。其中,第一财经电视频道经过多年探索和运作已经日渐成熟并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电视财经传媒;第一财经广播主创的《中国财经60分》节目已经与十多家城市台结成了节目联播网络平台,2008年又落地香港;《第一财经日报》是中国第一张跨地区、跨媒体合作的财经报纸,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三大股东在我国三大主要经济区域具有资源和地缘优势;第一财经网站于2005年12月上线,日点击量已超过3000万次,日访问量超过30万人次。
2007年11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就《第一财经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举行调研成果发布会,称“中国唯一一家跨媒体财经资讯平台‘第一财经’的品牌商业价值己超过168亿元。”这是该研究机构首次就国内财经传媒的发展进行全方位深度调研并估值打分。
第一财经发展战略步骤总的看可以归纳为:跨媒体战略、跨地域战略、公司化战略、跨行业战略和品牌化战略。这些战略的确立和有效实施使“第一财经”成为我国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经营的成功范例,其成功的运营模式说明了我国现代传媒产业在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只有把利用资源优势、获取新利润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把传播的方针、策略和范围定位在跨区域的更大范围内,才有可能打造一条完善、健康的传媒产业生态链。